欢迎访问?????????
走进泽厚
您所在的位置是: 首页 执业感悟 > 正文
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——读《了凡四训》有感
时间: 2014-01-21 09:37:01.0 作者: 管理员
  •   近日得读《了凡四训》。该书由明朝袁了凡(原名袁黄)所著,主要讲述其通过行善积德,改变命运的亲身经历。全文分立命之学、改过之法、积善之方、谦德之效四个篇章,教人认识命运的真相,明辨善恶的标准,改过迁善的方法,以及行善积德谦虚种种的效验,被曾国藩列为子侄必读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书。
      全文围绕三个问题而展开:到底有没有命运?命运可不可以改变?如何改变命运?
      一、到底有没有命运?  
      袁黄童年丧父,母亲要他弃考功名改学医,后在慈云寺遇一老者姓孔,对他说:“你是官场中人,明年去参加考试,可以考取秀才,为何不读书呢?”并对袁黄的命数,即使是很小的事情,也推算得非常准确。而袁黄考秀才的县考、府考、提学考的名次与孔先生的推算完全一致。后来凡是碰到科举考试,其名数先后,均不出孔先生所料。孔还推算其当县长三年半后辞职回乡,卒于五十三岁八月十四丑时,命中无子。袁黄因此更相信一个人在功名上的成功与失败,都是命中注定的,而走运的迟或早,都是定数。于是也就看淡功名利禄,不去过分追求,所谓“进退有命,迟速有时,澹然无求矣”。
      二、命运可不可以改变?
      1569年,袁黄去栖霞山拜见云谷禅师,两人对坐禅房三天三夜不曾合眼,云谷讶异于袁黄为何不曾有一妄念,问其原因,袁黄答:“我的命已经被孔先生算定了,何时生,何时死,何时发达,何时失意,都有定数。即使胡思乱想,也是徒劳。”云谷笑说:“我原以为你是豪杰呢,原来不过是个凡夫俗子。一个平常人,很难做到没有妄念,势必被阴阳气数所束缚,怎能没有定数?但只有平常人才会被这种定数所束缚住。极善或极恶之人,命运的定数都束缚不了。你二十年来,都被他算定,不曾改变一分一毫,岂不是凡夫吗?”袁黄问:“这么说,命运是可以改变的吗?”云谷答:“命由我自己作,福由我自己求。只要努力行善,处处为他人着想,命运就一定会发生改变。” 袁黄再问:“道德仁义我可以立志去做,功名富贵不是我想得到就能得到的,需要别人帮我才可,怎么求得?”云谷说:“一切福田,都在我们的心里,只要向内心去寻找,没有感应不到的。一个人如向内心寻找问题,不单是仁义道德可以求得,身外的功名富贵也会伴随而来。一个人若不检讨反省自己,只是盲目向外追求功名富贵,则内外双失,毫无益处。”云谷问:“孔先生算你终身是怎样的?”袁黄如实告知。云谷说:“你自己觉得你应该得功名吗?应该生儿子吗?”袁黄反思良久,说:“不应该。因为我没有福相,也没有去做积善积功德的事;我性情急躁,没有耐心,不能包容他人;我有时会妄自尊大,骄傲自满,嘲笑别人,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,想怎么做就怎么做,信口开河,议论他人是非长短。这些薄福之相,又怎能取得功名呢?地之秽者多生物,水之清者常无鱼,我过分爱清洁,是无子的原因之一;和气能育万物,而我容易生气,是无子的原因之二;爱为生生之本,(残)忍为不育之根,我只知爱惜自己名声,却不肯牺牲自己去成全别人,是无子的原因之三;多言耗气,我喜欢高谈阔论,议论别人吹嘘自己,气血受伤,是无子的原因之四;我爱喝酒,精、气、神不足,是无子的原因之五;我喜欢整夜常坐,不知道保养元气精神,是无子的原因之六。还有其他种种过恶,不能悉数。”云谷说:“你今天既然知道自己的过犯,就要将这些之所以不得功名、不生儿子的错误全部改过来。一定要积德,要包容,要仁爱,要爱惜自己身体精神。从前种种,譬如昨日死;从后种种,譬如今日生。(《诗经》)太甲说:‘天作孽,犹可违;自作孽,不可活。’上天降给你的灾害还可以避开,你自己故意做坏事,就必定要遭到报应。孔先生算你不得功名,命中无子,虽然说是上天注定,但还是可以避免。你只要扩充原本的道德天性,尽量多做善事,多积阴德,这是你自己所造的福,哪有可能享受不到呢?”
    此后,袁黄发愿做善事,并改名为“袁了凡”,意为不再做凡夫。随之,生了儿子,中了进士,命运从此改变。
      三、如何改变命运?
      那如何改变命运呢?袁了凡说:务要日日知非,日日改过。如果一天不知道自己的过失,就一天安逸地以为自己没过失;如果一天不改过,就一天没进步;天下聪明俊秀的人不少,如果不肯用功去修德,不用功去做事业,得过且过,只会耽搁一生。
    一个人的吉凶前兆,都是从其心里萌芽,并表现到他的肢体言行上。老实厚道、诚实信用之人,常会得福报,获他人帮助;尖酸刻薄之人,常惹是生非,必定是非烦恼缠身。
      改过,第一要发耻心。古代圣贤,和我一样是大丈夫,为何他们能流芳百世,成为世人的师表,而我一生狼狈不堪?是因为贪图享乐,做种种不义之事,以为别人不知,形同禽兽而不自知。孟子说:耻之于人大矣。如果明白这个“耻”,就会努力改正自己的过失,成为圣贤,否则与禽兽有何区别?第二要发畏心。“举头三尺有神明”,天地在上,鬼神难欺,怎可以不常存一颗畏惧神明的心呢?第三要发勇心。用大毅力去改正错误,“小者如芒刺在肉,速与抉剔;大者如毒蛇啮指,速与斩除,无丝毫凝滞”。一个人具备这三心,有过即改,如春冰遇日,还怕不消融吗?但是改正人的过失,有从事上改的,有从理上改的,有从心上改的,工夫不同,效果也不一样。
      “善改过者,未禁其事,先明其理”。如一个人的过失是杀生,应该想到:上天有好生之德,凡是有生命的,都会爱惜生命而惧怕死亡,杀了它来养自身,能心安吗?如前一天发脾气,应该想到:人各有短处,要原谅他人的短处。如有人故意冒犯我,则错在他,我守住自己的心性不跟他一般见识,自然就不会发怒了。“闻谤而不怒,虽谗焰熏天,如举火焚空,终将自息;闻谤而怒,虽巧心力辩,如春蚕作茧,自取缠绵;”生气不但无益,反而有害。
      如何区分善恶?有人说骂人、打人是恶,恭敬、礼貌待人是善;贪财是恶,不贪财是善。中峰和尚却说:做对别人有益的事情,是善;做对自己有益的事情,是恶。若做有益于人的事,即使骂人、打人,也都是善;若做有益于己的事,即使恭敬人、礼貌待人,也都是恶。从内心发出来的善行善念,是真;依葫芦画瓢,做做样子,是假。
      如何区分端曲?现在的人,都称谨慎、不倔强的人为善人;而古时圣人则宁愿选择狂狷(狂者,不拘一格,蔑俗轻规;狷者,洁身自好,不同流合污)。至于那些看起来谨慎小心却是无用的好人,虽然在乡里大家都喜欢他,但是因为这种人的个性软弱,随波逐流,没有志气,所以圣人认为这种人是伤害道德的贼。这样看来,世俗人所说的善恶观念,分明是和圣人相反。
      什么是阴德与阳善?凡是做善事被人知道的,叫阳善;做善事而不被人所知的,叫阴德。阴德,上天会重报他;阳善,则享受世上的美名。享受好名声,便是福报。世上享有盛名的,如果名不副实,则多有奇祸;没有过错却被栽上恶名的,子孙往往会突然发达。
    什么叫是非?春秋时鲁国有法规定:凡鲁国人将被抓去别国做奴为妾的人赎回,官府给予赏金。子贡把人赎回却不肯接受赏金,孔子听后责备子贡说此事做错了,恐怕从此后不会再有人去赎人了。子路把溺水之人救上来,接受了牛作为谢礼,孔子高兴地说从今以后,鲁国就会多有人去救人了。所以,一个人做善事,不能只看眼前是否出效果,而要看能否流传下去,对社会是否有利;不能只论一时的影响,而要看对后世是否有利;不能只论个人的得失,而要看对天下大众的影响(“人之为善,不论现行而论流弊,不论一时而论久远,不论一身而论天下”)。譬如坏人,可以不必宽容他,给他惩戒,是非义,使他不再犯罪,是义,这叫非义之义。礼貌也要有分寸,若是过分,反而使人骄傲自大,就成为非礼了,这叫非礼之礼。信用非常重要,但若因顾全小信而失大信,就成为非信了,这叫非信之信。慈爱本是好事,但过分慈爱而不指正人的过失,闯出大祸,就成为不慈了,这叫不慈之慈。
      行善之事很多,归纳起来大约有十个方面:一与人为善,二爱敬存心,三成人之美,四劝人为善,五救人危急,六兴建大利,七舍财作福,八护持正法,九敬重尊长,十爱惜物命。
      《了凡四训》若是总结成一句话,那就是:凡夫俗子认命,圣贤豪杰改命,而改命的要义是日日知非,日日改过,发耻心、畏心、勇心,从心上、理上、事上去改,行善积德,最终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人!